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引滦工程背后迁西人民悲壮的搬迁史

    信息发布者:李庆军
    2019-08-28 20:45:53   转载

    一提到迁西县,闻名遐迩的自然是京东板栗,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革命老区和山区贫困县的迁西县,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举全县之力参与了著名的引滦工程工程建设,为天津和唐山两大城市做出过巨大牺牲。这段历史,正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得鲜为人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落实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彻底解决天津和唐山两大城市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难题,国家决定在海河水系的滦河迁西段修建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   潘家口为拦洪、蓄水、发电,大黑汀为提高水位,向天津、唐山两市引水,在大黑汀水库西坝头建引滦枢纽闸一座,闸前设有分流进水口,一条“引滦入唐”导流明渠,将滦河水经还乡河输入邱庄水库,再经还乡河流入陡河水库,向唐山供水;一条由地下管道和分水岭大隧洞构成的“引滦入津”渠道,将滦河水引入黎河,流入于桥水库,向天津供水。   潘家口水库从1975年10月开工建设,到1984年底竣工;大黑汀水库从1973年开工,到1984年完工。在修建潘两大水库中,迁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潘大两大水库淹没区共涉及耕地28,565亩、非耕地15,001亩、房屋16,755间、6公分以上的各种结果果树51.6万株,影响粮食产量1,700多万斤、各种果品产量2,000多万斤,其中板栗产量800多万斤。淹没区共涉及全县9个公社43个大队145个生产队,居民4,467户22,033口人需要搬迁。限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国家要求库区移民发扬共产主义风格,本着以自立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从淹没线搬迁。   经过各级政府艰苦卓绝的工作,淹没区的父老乡亲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响应了国家号召,背井离乡,陆续从世代生活的故土搬迁。 淹没区人民,除就地上靠的31个村10792人外,外迁安置大体如下: 大黑汀库区,前河东寨559人迁往夹河公社的钓水院与代各庄之间,取名“海河”;后河东寨361人迁往西岗公社的西岗与北董庄之间,取名“河东寨”;孙家峪239人迁往新庄子公社的米城庄北沟,取名“向阳”;榆树峪132人迁往东荒峪公社的大寨与青杨树之间,256人迁往夹河公社的褚庄与救驾岭之间,分别取名“榆新庄”和“榆丰岭”;长河峪(代城峪)和银洲峪的54人迁往新集公社的泉庄插队,18人迁往大洼;小河山190人迁往台头村北,取名“新河山”,30人迁往大洼;大河山655人迁往柏各庄十分场和五分场四队,16人迁往大洼;东峪12人迁往大洼;松岭86人迁往大洼;南团汀86人迁往大洼;北团汀551人迁往柏各庄四分场;下毛家峪31人迁往大洼;大洪峪29人迁往大洼;高家庄85人迁往本公社贾庄子与侯庄之间,取名“新高庄”,另有34人迁往大洼;张家庄179人迁往兴城公社的照燕洲村南,取名“新杨峪”,64人迁往白庙子公社的白庙子插队,65人迁往大洼;小黑汀250人迁往柏各庄五分场,321人迁往本公社的白堡店与翻鞍寨之间,取名“李兴庄”。 潘家口库区,潘家口620人迁往柏各庄二分场;走马哨313人迁往柏各庄一分场;喜峰口城里496人迁往柏各庄三分场;丰富头138人迁往罗家屯公社的东寨与史家峪之间,取名“丰富庄”;太阳峪130人迁往新集公社的辇各庄村北,取名“向阳”,后改“富源”;东城峪541人迁往东莲花院公社的东莲花院与西莲花院之间,村名仍沿旧称;西城峪(杏树洼自然村)97人迁往汉儿庄公社的路庄村北,村名仍沿旧称,仍称“杏树洼”,16人迁往大洼;杨查子342人迁往罗家屯公社的清河桥东,取名“清水岭”;水泉村622人迁往罗家屯公社的长岭峰与黄土岭之间,村名未变;滦阳公社郑家峪,140人迁往滦阳公社张家店,村名未变;喜峰口城外106人迁往县良种繁育场,取名“喜峰寨”,93人迁往二拨子公社的西寨插队,284人迁往大洼;石梯子259人迁往大洼;李家峪45人迁往大洼;宋庄子 5人迁往大洼;南团汀1,636人1983年被安置到乐亭县。(涉及人数较少的村或户未列出) 迁西是个山区县,当时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人多地少,又是唐山地区有名的贫困县,但为了支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却做出了重大贡献。 贡献之一:两大水库淹没区涉及喜峰口、西城峪、滦阳、潵河、东营、旧城、南团汀、三屯营、白庙子等9个公社的43个大队,拆建房屋16,755间,而国家给予的补偿平均每间不足300元。按当时民房(三开间,四梁八柱,水泥瓦顶)造价每间600元计,仅此一项,移民损失就达500多万元。淹没的耕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3.6%,全县人均减少耕地1分。按当时亩产计算,每年减产1,700多万斤。淹没的果树,每年减产2,000多万斤,其中光是京东板栗就减产800多万斤,占当时全县板栗总产的30%。淹没区学校、卫生院、社办工业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房屋及各种设施,未取一分补偿。 贡献之二:鉴于大量生产生活资源的淹没,库区移民多数应迁往县外,但因种种原因只有5,541人迁往县外,16,492人都是在县内安置的,占移民总数的74.9%。这一倒反安置使迁西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一减再减,给迁西经济发展、富民强县带来了巨大压力。县内安置移民涉及东荒峪、南刘古庄、罗家屯、新集、西岗、东莲花院、夹河、新庄子、南观、兴城、汉儿庄、二拨子等12个公社60多个大队,加上淹没涉及的公社和大队,全县有20个公社114个大队不同程度地为国家重点工程做出了贡献,占全县公社总数的59%、大队总数的29%。 贡献之三:举全县之力,保证移民工作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移民往事片断回顾 这种奉献精神来自迁西人勤劳、善良、朴实的优良品质,来自迁西人以大局为重的可贵精神。父教子、子劝父、兄规弟、夫妻相劝、积极拆迁的动人事迹,在移民村队中处处可闻。事情虽然过去四十多年,但当年移民搬迁的动人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杨查子村刘元富,其父当年七十多岁,不想搬迁,说:“这里到处都是宝。拾蘑菇,砍荆条,刨药材,打酸枣,拾柴火,割青草,举手就来钱,到新址都是平地,上哪儿去找钱?再者说,我们世世代代都在这儿生活,祖坟都在这儿,就这么抛下,搬别处住去了?”刘元富苦口婆心,三天三夜才把老父亲说转了,第一个迁到了新址。 定居香港早已是哲学博士的吴建增,回南团汀老家探亲时曾赠诗一首规劝二弟吴建英积极搬迁:“故土难离老古语,难舍家乡美河川。祖居本是小盆地,周围环绕有青山。滦河萦绕飘玉带,潺潺流水奔向南。渔夫老叟垂丝钓,风吹水面波浪翻。樵夫打柴歌声美,鸟语花繁板栗鲜。农民耕作于田野,早起晚睡事桑田。学校兴建七十载,文化之乡代代传。千言难述家乡美,万语不尽祖国甜。神州四化为民福,何惜舍家愁云缠?” 为动员群众及时搬迁,小河山党支部编了一则顺口溜写在了村内用水泥抹在墙上的黑板上:“祖辈居住滦河边,艰苦度日靠行船。自从来了共产党,幸福生活换人间。国家在此建水库,为民造福万万年。知恩图报是美德,摒弃小家快快搬。”在支部一班人的带动下,该村没用县里去人做工作,如期迁往新址。 东营村1939年入党的老党员郭养民,当时已七十多岁了。当他听说有人难舍故土不愿搬迁时,就像当年接到战斗命令一样,走东家串西家地去做思想工作,成了不是村干部的村干部,被群众看成知心人。有个叫郭玉辉的因留恋故土不愿搬迁,郭养民知道后马上找到他,说:“不是大爷批评你,按说故土之情谁都有,咱东营又是个好地方。可你想想,你不走,他不走,这水库还建不建?”经过几次谈心,郭玉辉终于想通了,不仅个人带头搬迁,还成了动员搬迁的积极分子。 丰富头,原是潵河公社的一个大队,距潘家口水库大坝的坝址仅1,000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坝基一开挖就再也没有出入之路,因此水库一开工就必须搬迁。经动员,全队社员被安置到本县罗家屯公社的东寨和史家峪两个大队之间,取名丰富庄。村民刘天华是第一批拆迁户,在拆迁的前一天晚上,都12点多钟了其妻也没有回家。家人以为她是跟邻居告别去了,又等一段时间,但过了好久也没有回来。刘天华着急了,怕出现意外,赶紧出门去找,可哪儿也找不到。后来又赶紧告诉大队,大队又派人四处找,找到凌晨一点多才在刘天华自家园子的柴火垛里找到了。问她为什么躲在这儿,她说:“我不是躲,你们不用担心,我不寻短见,我还要过好日子呢!我只是想在这儿住一宿。到新址后,那里只有地,没有山,到哪儿去拾柴火?咱们这里大锅大灶的,柴火烧惯了,用脚一踢半捆柴火就进了灶火堂,一家子人的饭眨眼儿就做好了。听说新地方都烧煤、拉风箱,半天也上不来火,咋做饭呢?等到了新地方啊,再也看不到这么大的柴火垛喽!我是舍不得这垛柴火,你们就让我在这儿住一宿吧!” 喜峰口城外大队有个七十多岁的满族老人,叫兰玉山,搬迁的前几天人们发现他吃了早饭后就往后山跑,一去就是大半天,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村干部怕出事,就派人跟踪他。后来发现,他每天都是去祖坟地,或整理坟头,或坐地祈祷:“列祖列宗,我们要丢下你们远走他乡了,不能再来为你们修房送钱了(扫墓、上坟)。不要怪罪我们,这是因为国家需要啊!国家事大,个人事小啊……” 李洪福,北团汀人,当过泥瓦匠,会用土办法给房基地测平。大黑汀水库一开工,他就用个洗脸盆,里面装上水,水上放一根两头贴红纸的高粱秆儿,每天站在高岗上对着大坝来回拨动,测量本村到底淹了淹不了。每测一回就告诉乡亲们一回:“请老少爷们儿放心,绝对淹不着咱们村,我测了好几回了,绝对没错。再说咱们这儿是风水宝地,历史上发大水多少回了?从来没淹过咱们村。”后来勘测队来了,测量结果是把该村划进了淹没区。他说:“你们测得不准,我早测过了,淹不着我们。”大黑汀水库第一期蓄水后眼看着大水往上涨,快到本村村南河岔时村民们都等不及了,积极搬迁,并劝他说:“快搬吧,不然就出不去了。”可他还是说:“大家不要慌,淹不到咱们,我测得绝对准,不信你们等着瞧。”就这样,仍坚持原地不动。后来见大水马上就要淹了自家大门口,这回着急了,叫大队赶快来人帮他搬。最后,一家人连人带物只好乘船逃出了库区。后来有村民跟他开玩笑,说:“李大爷,你不说绝对淹不着咱们么?”他只得不好意思地说:“还是人家的仪器准,听国家的,听国家的。” 1980年冬,水电部计划司郭司长由时任唐山地区副专员的王明华陪同来迁西了解移民经费补偿和移民安置情况。为了了解实情,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上王副专员,事前连个招呼也没打直奔海河大队。他们走进一户人家,当时这家主人正在院里干活,对他们的到来没有丝毫准备,连忙搬出一条长凳放在院中请他们坐下。两位领导对视了一下直奔屋内,见炕上只有一片破破烂烂的炕席头儿。王副专员问这家主人这是怎么搞的,主人说:“不瞒领导,我家在原址还算富裕,搬到这里,因为补偿低,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加上东挪西借,拉了不少亏空才把这房盖起来,所以炕席就得先凑合着了。”当两位领导问为什么不向上级反映时,他说:“搬迁是为了国家,虽然个人有点困难,但不能动不动就向国家伸手。困难是暂时的,克服一下就过去了。”两位领导一听,当时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王副专员对郭司长说:“这就是迁西人的风格。”回去后他们立即向水电部做了汇报,反映了迁西移民的真实情况,1982年国家就增加了移民补偿费。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